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今天談一下Anne Sophie Mutter,這位大家所熟知的「小提琴女神」,這樣的稱號個人是覺得聽聽就好,她離大師級還有一段距離拉,提到小提琴,當今的泰斗我還是最推崇Itzhak Perlman。當然,Anne的演奏技巧是無話可說,但對音樂的詮釋,深度上還嫌不足,也較粗枝大葉,不夠細膩,也許是太注重技巧的關係,反而忽略了音樂表達的重要性。13歲受到卡拉揚的賞識,15歲就和卡拉揚錄製了第一張專輯,對於這樣的組合,無疑地,卡拉揚以他的地位幫了Anne一個大忙,讓她有機會登上國際舞台,但另一方面,卡拉揚的獨裁個性也抹殺了一個更高的可能性,看以前Anne和卡拉揚合作的貝多芬小提琴,Anne那種呆呆的神情,讓人看了心疼呀,直到獨奏的樂段,才又恢復那自信光采的神情,而這一切只是想要符合卡拉揚的音樂演譯期待,就這點來說,卡拉揚完全漠視Anne的內在律動,無法因材施教。說到這裡,讓人聯想到杜普蕾,她的Cello Daddy-William Pleeth,相較之下就高明多了,開明的教導造就了風格獨特的杜普蕾,她的內在節奏就相當明顯,只是這種節奏實在太悲傷囉,讓人高興不起來。直到最近2008年卡拉揚100歲的紀念音樂會,Anne跟Ozawa在卡拉揚音樂紀念廳重新把貝多芬再詮釋一次,這次Ozawa就稱職多了,完全任由Anne發揮,當然整首曲子比起卡拉揚時代好多了,只是依然保有一點卡拉揚的演奏風格,這點讓人聽了實在不舒服,其實她根本不該屬於卡拉揚,或許Anne還太年輕,無法理解這一點,卡拉揚的時代已經結束,自己該站出來囉,躲在卡拉揚背後只是個負擔,我情願看到那豪放自信的演奏風格,而不是假裝的成熟造作,說到這裡,對卡拉揚的敬意,突然下滑了幾分.....搖頭啦!

卡拉揚100歲冥誕紀念音樂會【1Blu-ray disc】藍光版
安.蘇菲.慕特, 小提琴 / 小澤征爾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Anne-Sophie Mutter, Violi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eiji Ozawa, Conducto
r
前些天朋友作好囉一片USB DAC板子,基本上還是Chip solution,使用TI的PCM2706晶片,扣掉TI的Free sample及工錢,成本僅在百元上下,真想不到這塊小小的板子,竟有如此令人刮目相看的效果。因為是經由USB port 的數位訊號再轉類比耳機輸出,所以聲音很乾淨,幾乎聽不到任何雜訊,因此用在筆電上那是再好不過囉,誰都知道筆電的破聲音,雜訊一堆,改用這個小東西,可以輕易改善這個毛病,音質也會大幅提升。這塊板子的整體聲音表現有一定的水準,但若要認真用發燒精神來看,聲音不夠細膩,聽流行樂或搖滾倒很適合,聽古典樂那就差強人意囉,當然這跟電腦播放器,還有MP3音質本身也不算很好有關,這點倒是跟電腦產品的特點很相符,只談功能feature,不太重視表現performance 如何,但是僅百元出頭的東西,還想要求什麼,似乎太貪心囉,訶呵!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接著我們談一下器材,SACD player有兩種不同的規格,2聲道及多聲道系統,我個人是不喜歡多聲道系統,因為多聲道喇叭空間拉線困難,音場很難搞,而且很多多聲道錄音只是噱頭,以目前的音樂錄音,多聲道收音並不普遍,頂多像最有名的Living stereo三音軌錄音,這是真實的錄音,而不是音效製造出來的,所以一般來說,二聲道SACD player就足夠囉。像這樣的器材,個人還是推薦日本器材,專業級的像是Marantz及Denon或是普及型的Pioneer及JVC,個人覺得是可以考慮的,對於Sony,一向支持Sony的我,對Sony的音響技術真的越來越失望,感覺有點像Toyota,聽說產品不錯,但用起來卻普普的,一點興奮也沒有,真不知Sony在搞什麼。如果說SACD專用機太貴,那多功能的DVD/SACD/HDCD等多功能機也是可以考慮的,即使這種多功能機,只要是以上那些廠商設計製造的,音效輸出肯定有一定的水準,這點到不用擔心,光SACD的規格,聲音不可能爛到哪裡,而這點就可以讓音響好上許多。

最後談軟體,新的SACD片子,大都採取Hybrid的製作方式,即同一張片子包含CD層及SACD層,所以是兩種機器都可以播放的,當然就音效來說SACD會好上許多。至於來源,台灣片子少的可憐,像誠品/博客來的片子,網路上列了一大堆,但有點像樣的專輯幾乎都銷售一空,真不知列這麼多有什用,所以片子呀要自求多福,美國Amazon倒是應有盡有,只是要等上一段時間。至於價格,老片子重新出版的價格跟一般CD差不多,新的專輯會貴一些,但是發燒片哪個不貴呀?LP一張都上千元,比起來700上下還算便宜啦

前幾天聽到朋友抱怨SACD要接5.1聲道才能聽,哇,真是奇怪,這又不知從哪裡傳出來的,或許就是這些謠言,讓SACD變的冷清,SACD真的是非常好的科技,搞成這樣,真不知要怪誰?好囉,言歸正傳,再簡單說一下SACD的一些重要特點:就規格來說,超高取樣率(2.8224MHz,為CD的64倍)1 bit的DSD錄音技術,可聽頻域的動態範圍約為120dB,可收錄高頻域約至1000kHz,這意味著更多的細節,更豐富的音響再生,及更接近類比原音的曲線,而這些剛好就是那些天價音響的訴求要點,這些傳統天價的訴求,現在竟然只要萬元出頭的器材就可以輕易取得,呵呵,難道不應該支持這樣的科技及器材?當然這樣說並不是指單單區區萬元出頭的器材就比的過天價音響,這只是說,區區萬元出頭就可以讓你的音響系統輕易地跳上一級,而這樣簡單的一級,以往常常讓發燒友付出極高的代價,如換喇叭呀,換擴大機呀、換訊號線等等,這些往往是十萬以上的代價,而這些也是發燒友的悲哀之處呀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說了老半天的發燒片,最後介紹一下這些發燒唱片公司:首先要談的是Telarc,這家公司CD一開始錄音就標榜DDD,就是全數位錄音製作,完全不經過任何類比處理,相較於當時的ADD或AAD,確實有獨到之處,當然單價也高,傳奇的《1812》真的讓他們一炮而紅,呵呵。Chesky,1978由Chesky兄弟所創辦,初期以翻製RCA的老錄音為主,原母帶以真空管錄音器材重新走過,重新出版了一些LP,後來租了RCA錄音室,開始了自己的錄音事業,跟其他小廠一樣,獨立製作的唱片還是以小團體為主,音樂領域含跨爵士、藍調、拉丁、民謠等等,當然還包括古典、算是曲風相當廣泛的老牌發燒唱片公司。.....肚子餓了,先談到這裡,待續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回歸現實面,說到演奏內涵,一些唱片大廠榜上的演奏名家,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咖,其實力不容懷疑,只要挑選喜歡的音樂家,再注意一下出版年份即可,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樂曲解釋內涵,這部份比較沒問題;但反觀這些小廠,除了被這些小廠捧紅的音樂家外,大部分都是名不見傳的表演樂者,光從名字是無法知道相關的資訊,因此還是要作點功課,或是參考一些唱片購買指南,或唱片評鑑榜,如權威的企鵝或是日本唱片藝術名曲名盤等等,當然,這些也都只僅供參考而已,實際還是要自己下工夫才行。很多人問我如何挑到這些好唱片,我說,很簡單呀,多買一些就行囉,買了十張,只要有三張值得一聽再聽,那就回本囉,那其它不想聽的不就浪費囉?不會啦,就算是給唱片公司的贊助啦,期待下一張囉..........

說了這麼多關於發燒片的話題,發燒片都不便宜,能夠完整展現發燒片效果的音響也不好搞,對發燒片的存在價值也見仁見智;好的錄音的確可以帶來更高的聆聽樂趣,但同樣地,不好的演奏,即使聽了現場演奏也覺得乏味,因此當我們看到充滿架上的發燒片,是否也該先看看他們的演奏內涵?畢竟只有真正精采的表演才能讓人感動,好的演奏不會一再出現,即使同一個音樂家也無法保證表演內涵,但是好的錄音是不會停止的,數位化的錄音器材,好的錄音室,再加上科學化的錄音科技,要弄個發燒片似乎不是那麼難;決定一張專輯的優劣,錄音因素也只佔了一部份,好的企劃,純熟的演奏技巧,精闢的樂曲闡述,再加上好的錄音,如此成就了一張優秀的錄音專輯,這一切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組合,少了其中任一項要素,都是一種遺憾。好的發燒片難得,精彩的演奏也一樣稀有,即使像王羲之這樣的大書法家,也只留下修改過的蘭亭序而已啊,呵呵......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Proprius出版的爵士當鋪30週年紀念限量專輯,整張專輯就像裡面的曲子Take Five一樣(五分鐘休息時間的現場即興演出),處處展現樂手Solo的本領,精彩的即興演出及現場感極佳的錄音,還有全球音響及音樂行家的推薦及背書,你不買一套來供著,都會不好意思囉......

Antal Dorati杜拉第的Tchaikovsky 1812序曲,這張TAS及企鵝榜上的奇蹟,砲聲及鐘聲錄音好的嚇人,儘管如此,還是要提醒一下,喇叭音量要注意一下,不要被砲聲打壞囉,尤其第二首的砲聲及鐘聲的錄音解說,突然來的砲聲,準會讓你嚇一跳,所以囉......

前面提過,要找大咖的音樂大師就必須在唱片大廠找,小的唱片公司因為資金的關係,只能找小編製的樂團或者是較無名氣的樂團或音樂家,但這並不表示小唱片公司的音樂水準較低,像1976年 Proprius出版的爵士當鋪三張專輯,斯德哥爾摩Stampen Jazz Pub的現場錄音,不知風迷了多少樂迷,暢銷了二、三十年,就錄音或演奏水準來說,都是上上之作,到最近還出了30週年紀念限量專輯,呵呵 ,真是寶刀未老。還有之前的Mercury,即使是大編制的交響樂,挑上了幾個極富潛力的樂團(另外的意思就是不那麼有名氣的二線樂團,呵呵),因為傑出的演出錄音,讓底特律樂團與裴瑞、明尼阿波里斯樂團與杜拉第等組合,足以和其他如紐約或芝加哥等大樂團相提並論,當然,很多杜拉第的版本都是很多人的最愛,光是杜拉第版的Tchaikovsky1812, LP版就賣超過 200萬張,至今依然搶手。對唱片小廠來說,就像是尋寶,隨時都可以蹦出亮眼的火花,只是比例不高而已,一有機會,可千萬別手軟,一失足成千古恨,那就後悔莫級囉....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繼續談發燒片,並不是只有小廠才有發燒片,以古典音樂來說,其實像RCA、Philips、Decca、EMI和DGG多少也有一些發燒片,這些發燒片大都可遇不可求,這些大廠卡斯強,演出者大都是當代音樂家中的佼佼者,就技術或樂曲闡述來說,都是箇中翹楚,若再加上發燒錄音,哇那真是消費者之福。這些大廠當然不會以發燒片為號召,他們強調演出者、曲目、或是演出藝術內涵,因此即使同一個團隊或曲目都會有好幾次不同的錄音版本,像卡拉揚的貝多芬九大,至少就有三個不同時期的錄音版本,每一個版本都代表不同時期的音樂觀點,因此習慣上在說明曲目或專輯時,都會掛上年份的版本,因此可以簡單的說,若要找到當代名家的精華演出,就必須到這些大廠去找,當然年份版本要弄對,但這些精華版本卻不一定是好的錄音版本,有些較早期的錄音還是Mono版本,但即使是Mono版本,卻無損於它的藝術價值,像福特萬格勒的貝多芬九大,依然是許多人心中最好的版本。通常Mono/Stereo錄音的年代分野大約是1960,早於1960的錄音,要特別注意,很可能就是Mono的錄音版本。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 福特萬格勒1951年薩爾茲堡現場錄音Beethoven: Symphonie No.9 / Furtwangler - Salzbvrger Festspiele Live Recording 1951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說到發燒片,一般以爵士樂居多,原因很簡單,爵士樂樂器少,編制較簡單,樂器的擺位也較清楚,好的錄音室也較容易找,因此每個樂器發聲可以錄的很清晰,音場定位也較清楚,而這些剛好是成為發燒片的基本要件;另外就是人聲,因為人聲是我們最熟悉的聲音,所以一但歌手唱的好,也錄的傳神,較容易引起共鳴,像蔡琴的發燒專輯一樣;最難的就是古典音樂,因為編制大,樂器種類繁多,光要把每個樂器的聲音都錄清楚就很困難,何況音場定位呢?所以在古典樂的領域,要找到發燒片真是麟角鳳毛,也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突顯了RCA Living Stereo及Mercury Living Presence 系列的稀有。另外像直刻技術的發展,錄音過程不經過母帶,直接由金屬刻出LP所需的音軌,大大減少了聲音訊號的損失,這些堅持直刻技術的發燒公司,像最早推出直刻LP的M&K,及早期的Sheffield Lab,俗稱“喇叭花”公司,到最近的Stockfisch 俗稱老虎魚都是直刻發燒片的代表。

在直刻技術裡, 一般指的是直刻LP,但最近還有新發展的直刻CD?說直刻很多人會以為用機器在CD上刻來刻去,但若說成燒錄,那大家就熟悉多了,意思咧就是用母帶直接燒錄在CDR上,像老虎魚,他們先用類比錄音,也採用直刻LP類比技術,到最後才轉成數位訊號直接燒錄在CDR上,因此直刻CD不是用金屬母模壓出來的,是由燒錄燒出來的,簡單的說,每一片直刻CD都是母片,這樣的結果,音質當然比傳統的CD聲音會好上一大截。另外,直刻CD一般以LPCD33 或 LPCD45 和一般的CD做區別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SACD 都這麼便宜嗎?難道SACD就沒有很貴的?當然有啦!像發燒的片子都很貴,還有新的DSD錄音也很貴,因為還要請人表演還有新錄音設備嘛!一般國內的售價大約介於700~1000之間,呵呵。說到發燒片,TAS算是最著名以音響性為主的音樂評鑑榜,但問題來囉,以前能進到TAS榜,都覺得稀有,但隨著現在錄音技術與器材的普及,似乎要搞個發燒片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發燒片,有錄音技術發燒的,有錄音器材發燒的,有後製作發燒的,也有唱片公司本身就很發燒,這些發燒片都很貴,好像不買幾張來擺著,都有點對不起自家的音響器材。像有一張Ben Webster:At the Renaissance(Gold)這張就太神奇囉,原本發行的CD錄音普普,但有位老兄把原母帶拿去做音軌分離,聲音再用私人秘技器材調整過,就出了一張加個(Gold)的CD,聲音好的不像話,Ben Webster把Sax吹得令人聽的如癡如醉,好得沒話說,但這是原本Ben就吹得好呢?還是聲音「做」得好呢?哇,真是個大哉問,只要聽過兩個版本的比較,都會開始懷疑所謂的高傳真Hi-Fi真的是真實的聲音嗎?下次接著談發燒片.....

Ben Webster - At the Renaissance [JVC Japan/AP Gold Edition]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繼續談SACD的問題,既然播放SACD的器材,連幾千元的DVD/SACD player都可以表現得很好,那剩下的就是SACD片子來源的問題囉。台灣片子好的早就搶購一空,剩下的都較冷門,想買一些較熱門的SACD,一樣買不到,他們說盤商都不願意進貨,既然片子可以搶購一空,那為什麼不進貨?說唱片商一家一家的倒,從景氣來看,連EMI這個大廠都得裁員,DGG跟旗下藝人也不續約,看樣子的確是景氣寒冬,但SACD這個幾乎不用本錢的生意,難道他們也不做?把原母帶外包給其他公司,針對SACD規格及聲音調整一下,然後做成SACD,接著就可以一片一片當鈔票數囉,哇,這個生意太好做了,現在,連一些小廠都願意接受小單OEM,把它們的老母帶重新再套個新名子,又是一張賣錢的東西,這樣的生意會夭折?我不相信,在台灣是沒什好貨,但是在Amazon卻有五千多張的不同貨源,應有盡有,多付個幾百元運費,再等個二十多天就到手上囉,雖是辛苦,但絕對值得。說了這麼多,還是弄不懂台灣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景氣不好,也把音樂賠上囉,呵呵!現在SACD一片多少錢?前幾天在博客來買到一張279,沒錯,不要懷疑,RCA Living Stereo系列 Fritz Reiner 的展覽會之畫一張才279 NT,太誇張囉,什時候會碰上這種事?這種價格難道不該去好好尋寶一番?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隨著SACD的發展,很多好的錄音版本得以重現江湖,舉例來說由 Fritz Reiner 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這張「天方夜譚/Scheherazade」,在LP時代,已經是一片難求,再版的LP不知出版了多少次,依然一片難求;來到CD時代,一樣一片難求,但是比較有機會可以買到,但再版水準已經差多囉,很難讓人聽到「流出耳油」這樣誇張的描述囉;所幸新版的JVC XRCD版本又有一次機會,他們的K2技術,希望能恢復到LP的錄音水準,但是1,200NT的售價,哇!真是高不可攀;直到最近的SACD又出現一線署光,SACD版本只要350元,呵呵,便宜太多囉,SACD的細節及音色,是可以媲美LP,真的可以讓人再度聽到「流出耳油」,但真的可以買到這張SACD嗎?問題還是一樣;除了這個問題,音響系統真的可以容納這麼多的細節嗎?這張SACD真的不會把聆聽環境弄得嗡嗡作響嗎?音量開不大不好聽,可是音量太大,難道鄰居不會抗議?唉,可以好好聽完這張演奏是一種福份,聽不到,沒關係,很多人都一樣還在努力當中,呵呵!

SACD版《Scheherazade》(天方夜譚)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說到SACD Player,要俗擱大碗,當然首推日本貨,就個人來說,這種高科技產品,也只有日本貨才令人安心,以下列出一些廠牌,至少他們在音質表現方面也是較為重視的,如:Denon,Marantz,Yamaha ,Sony,Pioneer等,除了後兩者只發展一般平民機種外,前面三家也都各自發展了高階器材,因此想購買SACD player器材,還是建議由前面三家來找,因產品線較齊,即使是入門機種,表現也應該不會太差才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ACD player有兩聲道及多聲道兩種機型,若音質水準差不多的話,建議購買多聲道器材,原因是以前有些好的錄音版本是以三軌錄音方式製作的,例如最富盛名的RCA living stereo系列及Mercury living presence系列,若採用多聲道SACD來還原當時的錄音,相信會有一番特別的享受。

Denon DCD-CX3 37,000NT的機種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本來今天該說一下音樂相關的主題,但卻對於SACD有不說不快的衝動,因此今天挪一下先談SACD。SACD技術出來也有一段日子囉,但前幾天聽說SACD在台灣要夭折囉,聽起來真的很怪,歸咎其原因,有人說要聽SACD必須要高檔的音響器材才能聽到該有的效果,也有說SACD player都太貴,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也有說國外唱片公司片子都不出囉,再也買不到片子可以聽囉,聽到這些傳言,真的令人直搖頭,這裡一樣一樣分析一下。首先談SACD player器材,當然高檔貨肯定還是一樣貴,這不用說,音響市場本來就是這樣,但SACD的出現確是一般小老百姓之福,這怎麼說呢?SACD最重要的就是展現細節,偏偏音響貴也就貴在細節,因此可以說,任何符合SACD規格的 player,都可以產生更多的細節,這也意味著即使很陽春的平價入們機種,一樣都可以產生很多細節。就我這邊的一台Pioneer DV-610AV-S DVD 撥放器,訂價7900,他最主要的功能是播DVD,而SACD功能只是附屬而已,用來試撥SACD的效能,結果令人吃驚,他的SACD再生能力真的太神奇囉,低頻變得很足,音場變得很寬闊、定位變的非常清晰,真不敢想像,這會是七千塊的器材所撥放出來的,依此類推,若是用專門的SACD撥放器來播放,那效果不就讓人嚇呆囉? ......待續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到目前為止,談了很多關於訊源的規格及特性,原因之一當然在於電子產品的本質。一般來說,電子產品皆包含了電源供應及訊號處理兩個部份,在電源供應部分並沒有很大的進展,無非是交直流電的供給及應用而已;但在訊號處理部份卻有長足的進步,最重要的當然在由傳統類比訊號轉成數位訊號的處理,隨之產生的問題主要在於資料轉換所造成的失真(data lose),和資料處理及存取能力的限制。當我們說MP3、CD、SACD、DVD或藍光Blu Disc等,其實我們談的是數位資料處理及應用方式,對數位資料來說,僅是0和1的組合而已,但隨著資料處理器及儲取媒體的發展,勢必對數位資料會有更先進的應用,因此可以預期未來會有更高解析度的Audio/Video器材會被發展設計出來,因此對音響發燒友來說,訊源器材是一定要特別留意及深入了解的,它的規格及應用隨時會更新,更好的器材隨時會推上市場,但在擴大機或喇叭部份,它的市場發展較相對穩定,因此我們可以預言,未來音響市場依然會以訊源器材為發展主軸,其他器材則將淪為襯托的角色。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談了大部份的訊源裝置,其中DVD及藍光設備這裡沒有談到,原因之一是他們屬於影像Video系統,雖然他們之中有些器材也支援SACD,但基本上,他們還是為了提高Video影像數位資料儲存量而採用的數位存取裝置。DVD/Blue-Ray的音效技術大致可分為AC3及DTS。AC3為Dolby Digital的簡稱,5.1聲道;為因應電影技術發展的需求,發展了更高規格的 Dolby Digital Surround EX,為7.1聲道;最近正夯的藍光技術,則採用了Dolby TrueHD,最高可達8聲道,24bits/96KHz的取樣率,為目前最高的Video音效規格。DTS 亦稱數位劇院系統-Digital Theater Systems, 和Dolby一樣,因應不同需求,也陸續發展了不同技術,最高規格為DTS-HD Master Audio,亦可支援藍光音效格式,為不失真音效壓縮Linear PCM技術。一般來說DTS 音訊和時間碼分離,音訊以獨立的CD-ROM儲存,比起杜比數位有更多更細緻的資訊、音效也更為清析。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比較看看,90度夾角麥克風設計

上次提到的Linear PCM數位錄音機,在圖片上好像長了兩個傾斜45度的角,造型上有點怪,這似乎隱含了某些錄音理論,沒錯,這是錄音工程上產生立體錄音的最佳架構。基本上,所謂的立體錄音是人為的模擬真實的聆聽方式,麥克風一般是單音的收音裝置,一支麥克風處理左方音相,另一支相同的麥克風處理右方音相,基本上可以任意擺放這兩支麥克風來達到某種錄音效果,但是當我們把這兩支麥克風作90度交叉擺放時,在兩支麥克風的交叉點發音可以得到 MONO 的音相,但是當在這兩個指向位置任一點發音時,可以得到的音相就變的很寬廣,也很有層次,依據這樣的物理特性,架構了所謂的立體收音模式。此外,除了包含兩個單指向的收音特性外,在中間位置會自動形成另一個單指向的收音點,如此,結合這三個收音點因發音距離的多寡,收到聲音訊號後,在物理上,自然成為一個廣而寬的音像。因此當我們在挑選錄音機時,看到夾角90的麥克風,不管向內或向外,多少都意味著專業的設計,當然價格上就不會太可愛囉,呵呵!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Audio-technica -AT9941 立體麥克風

•對應數位錄音機器的高音質高感度的立體聲麥克風。

•不需操作Plug in power供電※/電池方式(LR44)的切換。(內藏自動電源切換線路)

•以屋內/屋外錄音模式切換功能,能減低震動或風等的雜音。

•堅固、美觀且能減低電氣雜音的金屬機體。

•具有減低風等的雜音功效的防風罩。

•可裝於攝影機上的附固定用轉接器的麥克風夾。 ※ Plug in power供電方式是由連接的機器的麥克風端子所供電而動作。

•型式:立體聲 靜電型電容式

•響應頻率:70Hz~16000Hz

•外型尺寸:φ21x120mm

•線徑/長度:φ3.5 L型迷你鍍金插頭電源 •感度:-42dB •阻抗:2kΩ

•電源:電池/Plug in power供電 兩用方式

•重量:約76g(不含線)

Olympus奧林巴斯 LS-10 Linear PCM Recorder
專業級數位錄音筆
原音呈現 近乎完美
★內建2GB快閃記憶體
★24bit/96kHz PCM線性錄音,原音原聲錄製
★具有SD/SDHC插槽,無限擴大記憶容量
★支援WMA、MP3錄音格式直接撥放免轉檔
★內建左右立體聲麥克風,收音更細緻
★支援High-Speed USB2.0,連結PC超便利
★內建1.8吋夜光雙色LCD大螢幕
★輕巧的機身設計,僅重165g


今天談一下數位錄音,簡單的錄音設備像是錄音筆,但這樣的規格是無法滿足專業的錄音需求,以目前的錄音技術來看,以PCM(Pulse-code modulation)類比訊號作數位轉化方式最為普遍,CD規格 CD 44.1kHz的取樣率 16bit *2 立體聲,成了最基本的錄音規格,新一代的專業數位錄音機,仍以Linear PCM為最主要訴求,但新規格超越了標準CD規格,能達到96kHz / 24bit LPCM 24bit *2( 立體聲 )的錄音音質。新規格同時也強調了內建高靈敏度的電容式麥克風,雖是如此,看似完美的錄音規格,但就實際的運作需求,外接麥克風最為關鍵,外接麥克風決定了錄音音質的好壞,麥克風因錄音需求而有不同的型式-動圈式及電容式,除了戶外演唱會或卡拉OK之外,其他場合大都採用電容式的麥克風。電容式麥克風有靈敏度高、響應頻率也較寬廣的優點,錄音室因此一致採用電容式麥克風,就響應頻率來看,Linear PCM的錄音頻率響應一般還在20HZ~20KHZ 的頻率範圍,但若以96KHz的規格錄音,響應頻率可以高達40KHz,這樣的錄音響應頻率已經涵蓋了專業所應具備的規格,因此錄音的音質,麥克風的響應頻率反而成了重要的關鍵。一般平價的電容式麥克風,大都落於70Hz~16KHz左右,這樣距離專業錄音還是有段距離,但若真達到標準錄音室的頻率響應,單音(mono)的 AKG C-414 XLS 電容式麥克風高檔貨,單支都超過三萬元,因此挑個好的麥克風,真不是市井小民可以勝任的,呵呵!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關於SACD Player器材,一般發燒友可能不喜歡日本器材,但像這種高科技產品,個人卻偏好日本貨,這也許這跟從事電子業有關。想想呀,DSD錄音用的都是SONY製做的器材呢!日本貨價格合理、耐用、售後服務好等優點,有什理由不用日本貨呢?唯一可以挑剔的是日本貨偏向大量生產,因此有可能無法作一些發燒的設計要素,例如用銀接點手工焊接等等,但這真的會影響整個音響表現嗎?另外音響店也不喜歡推日本貨,一來價格透明,價格可以比較沒賺頭;另外售價較低,利潤有限,所以日本貨下場可想而知,呵呵!殷鑑不遠,之前法國Micromega的CD player,聲音也許值得稱許,但是它的傳動機構,唉,你有看過托盤會掉出來的嗎?還有片子常常會讀不到,氣都把你氣死囉!法國貨就是這樣,跟雪鐵龍的車子差不多,呵呵。
SACD Player一般有兩種版本,二聲道立體版本及5.1環繞版本,若家裡有環繞擴大機相關器材,當然可以挑5.1版本,若只是純音樂的愛好者,那二聲道立體版本就可以,只是少了5.1的環繞樂趣囉!

MARANTZ SA-15S2 二聲道SACD/CD播放機(網站廣告)

* SA-15S2 SACD播放機採用Crystal高精準數位類比轉換器CS4398,以忠實演繹豐富華麗的SACD格式,同時提供高水準且完美的CD再生能力。
* 本機搭載Marantz獨家HDAM電流反饋高速放大模組,ZeroImpedance Matching Joint以及頂級高速電流緩衝耳機電路。
* 運作的機械採用黑色表面避免雷射光失真。 D/A轉換器搭載超高精準度的時鐘以消除jitter時基誤差失真。
這些獨特的技術使本機擁有高頻寬及快速的訊號處理以滿足發燒友對所有音樂格式播放的講究與堅持。

網路標價 48,500 NT$
今天談一下SACD,關於SACD最主要的特點在於它高達2.8M 的取樣率,為一般CD的64倍,頻率響應高達100KHz,因為這兩個特性,它保留了更多的細節;另外它的錄音採用新的DSD錄音方式而非傳統的PCM,將所有訊號以每秒280萬次,把類比音樂訊號波形直接轉變為數位訊號,因此省去位元轉換程序,降低了數位濾波可能產生的失真與雜訊。說了這麼多關於SACD的特性,那它的實際音響意義又是甚麼?最重要的還是在於SACD保留更多的細節,細節是所有發燒友所追求的要項,細節代表音響的解析度,反應音場的大小,及聲音定位的準確性等等,因此可以這麼說,與其花了幾十萬來改善器材的細節,倒不如利用SACD來的省事些,這有點跟LP的效果一樣,花了一些小代價,可以換來更多的回饋。另外在軟體部分,以前好的CD或LP版本,現在也陸續出了SACD版本,對唱片公司來說,只是把原來的母帶重新做DSD處理,因此也沒有多出多少成本,因此再版的SACD版本往往只要四百多而已,這比LP動輒上千元便宜多了,當然新的DSD錄音也要一千元上下,綜合方便性或軟體成本來說,個人覺得 SACD 是目前最值得投資的器材囉。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今天先談PMC (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 喇叭,這段本來要在喇叭的討論中談的,但現在先拉到前面提一下。PMC是個人覺得很適合的入門喇叭,部分原因在於它以監聽喇叭聞名於世,創辦人Peter Thomas 常年服務於BBC公司,因此它屬於BBC系統的英系喇叭,音色較為典雅,適合古典樂的聆聽,價格也算合理。PMC喇叭獨樹一格的特點,便是堅持採用「傳輸線式音箱」,PMC稱之為ATL(Advanced Transmission Line),這樣的設計可以藉由延伸內部通道,在有限的箱體內再生更低、更沈、量感更豐富的低頻。PMC的喇叭系統分為專業級及家用級兩種版本,專業級一般為錄音室所特別設計,所以外觀不貼皮,直接燻黑處理,而且為解決錄音室空間擺放的問題,皆採取非落地的設計,在型號上後面會加上S - 代表studio的意思;在高音單體方面,也採用和家用版不同單體,主要是因應錄音後製時高音壓播放需求的挑戰,但售價方面也低了將近兩成,這也算是專業版的另一個賣點!入門級的DB1/TB2建議售價只要41,000/56,000NT,但高檔的IB2i - 榮獲2009 product of the year 及MB2 則要 490,000/520,000 NT,哇,真貴,不努力賺錢,真是不行,呵呵!

PMC TB2S+/TB2 規格
有效之頻率響應:40Hz - 25kHz
瞬間音壓 @ 1 Meter:> 113dB
靈敏度:90dB / 1 Watt、1 Meter
推薦擴大機功率:40 - 150 Watts
有效傳輸線長度 :1.5 Meters (5 Feet)
分頻點 :3kHz.阻抗 :8 Ohms nominal
單體元件:低音:170mm 著膠紙盆振膜鑄鎂合金框 高音: 27mm 內加磁液之絲質軟球振膜輸入
連結端子:二對4mm鍍金香蕉插母座(
適用雙擴大機Bi-amp/雙線接駁Bi-wire)
尺寸:高度 400mm、寬度 200mm、深度 300mm
重量:8.5公斤 / 每只

外觀:TB2+:胡桃木紋,鏡面對稱之飾皮; TB2S+:薰黑處理選購:
http://www.jadex.com.tw/jadex/product/product_detail.aspx?id=125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後級最好挑晶體擴大機,瓦數至少200瓦;100瓦當然也可以用,但就像1600cc的車子一樣,不上不下,說好算不上,說不好也太嚴苛囉,200瓦的後級就沒有這個問題,當然這裡指的AB類擴大機,若是A類的話,50瓦就很夠力囉。至於前級則可以挑真空管擴大機,像以前Audio Research的真空管前級,就相當好呀。粗略說了這些,搭起來音質如何,還是要以實際搭配才有個定論,但不管怎樣,音準還是最重要的,音準差一點,是可以用信號線來調整,但若最後音準都跑了,那就全盤皆輸囉!最後,若情況允許,建議再買一套簡單的專業級錄音設備,當然不需要像一般錄音室那樣,市面上隨身掌上型PCM數位錄音機就相當好用囉,外加好一點的外接麥克風及防風罩,就能錄音質優於CD的聲音,推薦產品像Roland R-09HR或Sony PCM-D50都是相當好的產品,也是兩萬上下,自己錄音自己撥放,對於原音到底指的是甚麼也最清楚,那對於自己音響的原音再生能力,應該會有更深入的體驗,呵呵。

上次談到發燒友的態度,現在談談發燒友的基本器材。首先基本配備 - 監聽耳機,上次介紹的 AGKG - 240S算是專業入門級的,它可以用來校正喇叭音準及做版本比較,相當好用。再來CD Player,目前CD Player 已經沒有中低檔的產品,一般像樣的都是高檔貨,動輒十萬上下,因此若預算有限的,可以購買SACD Player來代替,這種新科技產品當然以日本製為大宗,五萬元上下,就可以買到不錯的播放機;另外LP唱盤是一定要買的,它的C/P值真的相當高,同樣地,五萬元上下就可以裝一台相當好的唱盤,聽過LP之後,再和CD作比較,CD可能都不想聽囉,迷人的聲音,令人難忘;但問題就是不方便,刮唱片的聲音滋滋作響,還要一段時間適應。喇叭咧,還是要買監聽喇叭,PMC監聽喇叭是首選,還是那句老話C/P值是比較高的,對擴大機也比較好挑,搭配較容易,但須要注意的一點:喇叭低音單體至少要有12"的單體,這樣才能產生足夠的真實低音。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這部專輯電影由聯合藝術家電影公司 UA 出品,Roger Waters編劇,由英國大導演 Alan Parker 執導,愛爾蘭歌星 Bob Geldof 擔任主角,1982年所拍攝的一部影響深刻且引起廣泛爭議的同名探索電影《牆 - Pink Floyd The Wall》,片中沒有一句對白,完全以畫面結合原唱片中的歌曲以闡述了 Waters 的創作理念及他的內心世界。這部電影以其前衛和充滿爭議性影響了80年代初期的青少年,從中反映出對現實的不滿,對未來懷有恐懼的頹廢心態,其中的反戰意識又得到了廣大對越戰強烈不滿的人的共嗚;尤其片中借用動畫手法將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建築與破壞、神聖與骯髒之間的界限抹掉,並且不時進行轉換,表現出作者獨特的審美眼光。影片的內容廣泛,從冷戰陰影到兩性關係,從家庭問題到學校教育危機,從幼兒心理障礙到反對濫用藥毒品乃至人性異常直至末日般恐怖,特別是該片展現出的反戰意識,堪稱是一部心理探索影片的經典之作。


ETRO-GOLDWYN MAYER presents
An ALAN PARKER Film

PINK FLOYD THE WALL by ROGER WATERS
Designed by GERALN SCARFE With ROB GELDOF as PINK

Film Music Produced by ROGER WATERS, DAVID GILMOUR and IAMES GUTHRIE
Executive Producer STEVE O'ROURKE
Produced by ALAN MARSHALL
Animation Directed by GERALD SCARFE
Screenplay by ROGER WATERS
Directed by ALAN PARHER

All Words and Music by Roger Waters

The wall - 這張概念專輯的主軸圍繞在單曲冠軍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上,從小就被一塊又一塊磚所構築的牆所圍繞,教育、社會習俗、道德標準都是牆上的一塊磚,一塊又一塊所搭築的高牆,整張專輯也是由一首一首單曲的控訴所構成,當然不可免俗地,終極的憤怒最後推倒了高牆,心靈重新獲得了自由。一首又一首的單曲構成了完整的故事,完整傳達了精神禁梏的苦悶與自由;整張錄音也相當出色,日本版的The wall專輯還是發燒榜單上的名盤,直升機在頭頂低空發出隆隆的震撼,和把電視機摔出去啪的一下,錄音好的嚇人,呵呵。單曲 Comfortably Numb後面的吉他Solo堪稱代表佳作。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Pink Floyd (平克.弗洛伊德)於1973年推出的專輯《月的陰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其停留Billboard告示牌行榜近14年之久,是搖滾史上最暢銷最出色的專輯之一;錄音效果極為出色, LP版在美國已經被炒賣到了天價。這張經典專輯的靈魂人物包括四位團員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如工程師Alan Parsons、混音Chris Thomas、封面設計 Storm Thorgerson等),專輯的開始與結束以人聲誦讀歌詞的方式呈現。該專輯主要以羅傑華特斯(Roger Waters)、戴維吉爾摩(David Gilmour)、理查德賴特(Richard Wright)團員的音色為基礎,加入了大量的「環境音效」合成而成。它在主題、演奏和錄音上的表現,足為音響發燒迷和搖滾樂迷的必備名盤之一這是一張聽起來既精緻乾淨、又充滿了搖滾能量的作品,有著趣味盎然的聲效,也有器樂狂飆的段落,使這張專輯聽起來既嚴肅、又有趣,是搖滾史上最具實驗概念、最完美錄音技術呈現的流行音樂偉構,至今仍深深影響各類型領域的音樂人。

今天聊一下搖滾樂,一般發燒友大都以古典音樂或爵士樂作為發燒CD/LP的主要來源。談到搖滾樂,或是以Band的型式作為表演型態,最出色的團體應該追溯到Beatles。搖滾樂也和其他音樂一樣可分成很多不同樂派,例如上次談過的eagles就屬於鄉村搖滾;今天要談的概念搖滾主角 - 平克佛洛伊德 (Pink Floydl) ,今天談他的理由除了堪稱三大搖滾團體之外,他們的專輯很多也都是屬於發燒等級,首先介紹這張「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 由Alan Parsons親自操刀錄音的發燒專輯,其中兩首Time和Money的鬧鐘和吃角子老虎的神奇祿音,相信令很多發燒友驚奇不已,更神奇的是這張專輯停留在Billboard告示排行榜上達741週,十四年之久。接著今天的概念搖滾經典 - 「The wall 」兩張一套的專輯,除了傳承了高傳真的錄音技術外,歌劇般故事連續性的專輯,Alan Parker將之改編拍成了膾炙人口的動畫及人物互為穿插的同名電影。這個樂團除了Roger Waters對整個音樂概念或樂團氣氛掌控外,其中吉他手Dave Gilmour的彈奏技巧,更是個人所推崇,其中Time, Money, & comfortably numb更入選了百大100 Greatest Guitar Solos,其彈奏功力可見一般。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談完了發燒友的種種,那如何當個稱職又健康的發燒友?就態渡來看,喜愛音樂當然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古典音樂、爵士、及搖滾都是值得大家深入的三大音樂領域,幾十年下來,每個領域都有數不盡的CD/LP值得收藏。再則一套好的音響器材也是必備的,好器材不用太昂貴,但音準則是最基本的要求,以現在的科技來看,好器材要達到良好音準並不會太困難,問題只在於你的耳朵,耳朵決定的器材的音準。另外器材的音樂走向多少有些差異,可以根據自己的音樂取向,來挑選適當的音響器材;例如聽搖滾的器材,會要求速度,動態;聽爵士的要求寬鬆,甜美的音色,聽古典的,只要遵循BBC喇叭系統,大致不會有太多偏差。雖只是這樣,一套下來,幾十萬還是跑不掉,但這對愛樂者來說,還是值得投資,畢竟這些器材將陪你幾十年;況且好的器材,將來要升級或脫手都是相當簡單,有些古董器材,二手價甚至會比原先的售價還高,就像我那無緣的Rogers 3/5A一樣。另外常聽現場演奏也是必要的,這對音準的訓練有很大的幫助,畢竟任何房間裡的音響,無論如何優異或昂貴,都無法比現場Live帶來更大的感動!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關於發燒友的討論,最後要談的是發燒密技派,顧名思義,所謂的密技指的是用一種特別或不為人知的方法,來讓音響變的更好聽。就實際的經驗來看,只要音響等級到達某一個層次,隨意的變更一些音響元素,確實會改變聲音的表現,例如採用角錐來支撐器材,的確可以讓聲音更清晰,這是比較沒有爭議的。但有些密技確實很難讓人信服,至少在科學推理是無法解釋的,例如改變器材的擺放方位,或指名蓋上屈臣氏的綠色厚毛巾,說這樣可以讓聲音更好,姑且不論這樣的說法是否為無稽之談,這樣的密技是否真的值得我們如法泡製?就實驗結果來看,很多元素確實都會影響聲音的表現,石墨角錐確實好,黑檀的也不錯,陶瓷的角錐也很好用,那哪一種組合才算是最終的完美組合?以音響兩大要素來說:一為清晰度,只要能改善音響清晰度的密技都值得推薦,例如角錐;另一個是音準,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之前討論的音準問題。有些密技可以改善清晰度,但音準會跑掉,這樣就不值得推薦。大體來說,密技作為聲音微調是可以的,但不用花太多時間在上面,也不用為這個爭吵不休,真正要注意及了解的是:電源可以改善清晰度及喇叭出力,線材可以改善清晰度及音準,真空管可以改善清晰度及音色,這些先處理好,其它再微調就好囉,切不可本末倒置,徒增苦惱,呵呵!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另外還有一批發燒友是資深的愛樂人,同時也是發燒器材的擁護者。他們的音響器材一定是龍虎榜上的名器,雖不一定很高檔或昂貴的,但一定是相當好的器材,雖只是這樣,整套搭起來還是得花上幾十萬。他們不會一直更換器材,一但覺得滿意囉,就不會隨意更換,對這些用家來說,音響器材不會佔很大的發燒空間,反而CD或LP的收集是他們真正所在意的,擁有上萬張的CD或LP根本不算什麼,我的一位朋友,他把家裡的CD及LP做成一本目錄,光這目錄就厚厚一本,同一個曲目就有十幾種版本,呵呵。雖說大部分的發燒愛樂人集中在古典音樂,但在爵士樂及搖滾樂的領域也不乏深入鑽研究的高手。就音樂的領域來說,古典、爵士、搖滾可說是三大主流,每個領域也都有值得尊敬的音樂家或歌手,因此也各累積了基本的擁護者,像Eagles這個老鄉村搖滾,70年代創立的團體,到最近還在出新專輯,光專輯就一脫拉庫,更不用說他們遍及全球的粉絲,爵士樂也是如此,古典音樂更是如此,不同的樂派,及不同的代表樂手....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就是這張元兇,LP版1812,TELARC 發燒大碟,最恐怖的砲聲,不知使多少人機毀喇叭亡。音量要先放小,調整至適當音量;除非想換喇叭,一定可以如願!!另外這張唱片的極低頻加農砲聲錄音對LP系統也是一大考驗,必須調整妥當,唱針夠強(調至廠方所定最大容許針壓)才能過關!

最後要談的發燒友就是普羅大眾,當然有些是純粹的音響功德主,他們基本上CD也只有十幾片,談不上甚麼音樂素養,但是他們需要排場,甚麼都要最好的,甚至也有專業的視聽室,光這樣排下來,都讓人流口水囉,但這些高級器材旁邊一定還要擺個卡拉OK,要求唱起歌來要好聽(歌聲好,唱甚麼都好聽,否則...),當然現在還好,有DVD電影可以欣賞,有歌可以唱,多少還有真正實用價值;當然除了擺好看的之外,還是可以做些展示,就如以前買音響的一樣,一定要聽Telarc 版本的1812最後砲聲,那時真不知弄破了多少對喇叭,搞到最後,連Telarc唱片公司都要標示「本CD/LP有些音樂片段可能會傷害您的音響系統....」呵呵。這樣的發燒友,在乎的是品牌,還有價格要夠水準,這樣說出去才上的了檯面,因此就常會聽到用發燒音響聽空中英語教室,或是覺得搞這一套太複雜囉,倒不如再弄個手提音響聽聽還省事些,呵呵!


TELARC 康澤爾(Erich Kunzel)/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波蘭舞曲、義大利隨想曲、斯拉夫進行曲[Tchaikovsky: 1812 Overture(New DSD Recording)]【1CD】
360°環繞音效DSD加農砲聲,150呎高大鐘樓現場收錄;市面少見的人聲和音版本,氣勢懾人,挑戰音響極限!------ 小心喇叭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第二種就是參與音響產品的設計者,這些人堪稱音響界的二大勢力之一;另一個勢力就是由音響廠商所形成的市場結構網,這個網路由進口商、地區經銷商、音響店、雜誌出版商、及唱片商等等所組成的商業共生網路。這二大勢力,一方代表賣方、另一方則代表消費者,整個音響市場就是由這兩大勢力的互動,型成今天的音響市場。參與音響產品設計者,最主要還是著重在擴大機及喇叭,擴大機因為有參考線路,因此一般都是依樣畫葫蘆,頂多只是換個發燒零件,或是做小修改而已;喇叭設計者,通常也是參照一些喇叭名器,挑個名牌發燒單體,就直接施工囉。現在還有更惡劣的一夥,把喇叭名器直接拆囉,然後號召團購零件,直接copy,一次做幾套,這樣就直接成了山寨版。這些專業音響設計者,因為有音響理論基礎,實際施工經驗,所以可以分享他們的經驗,也會直接挑戰音響商的誇大廣告,算是一般消費者可以除了在音響商家外,聽到另一種可供參考的聲音,但因為水準參差不齊,所以說歸說,總是無法形成共識,因此各立山頭,莫衷一是,搞到最後,可能連說個甚麼,都無法脫離商業色彩,這也算是音響界的損失。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回到之前的發燒友話題:先談第一種發燒友-他本身就是玩樂器的人,這樣的人有幾個特點,他們對音準相當在乎,尤其是科班出身的準音樂家們,平常他們對樂器調音就非常在意,即使有些微的不準都無法接受,因此對他們來說,品牌不是重點,音色走向不是他們關心的,價位也不是很重要,唯一的要求就是音準,不管器材怎麼搭配,就是要搭出準確的聲音來,一但聲音準了,通常就不會輕易換器材囉,因此他們是理性的消費者,不會隨著市場起舞,個人覺得這樣的發燒友算是較健康的。但也因為這樣,他們對器材的要求也較低,例如他們不會要求動態或足夠的低頻,因為這些在樂器的表現上都不會出現,自然樂器除了管風琴之外,是不會有超低頻的聲音,即使音響器材表現不是很優,但如果能清楚表達樂曲的內涵,對他們來說也就足夠囉。這樣的發燒友一方面對音準很挑剔,另一方面對器材又不會很深入,真是一群相當特殊的發燒友

講到爵士, 好歹也要買張 Kind of Blue 供著。『Kind Of Blue』泛藍調調,企鵝雜誌評鑑為五顆星。這張專輯是Miles Davis五重奏顛峰時期的代表作,此張專輯收錄了酷派爵士時期,調式爵士(model)經典代表;除了Mile Davis的trumpet外,還有John Coltrane的Sax,以及Bill Evans的鋼琴,每位樂手都有超高水準的表現。這張專輯在1959年首次發行,至今屆滿50週年,推薦曲目:So What。新的50週年紀念專輯包裝包括一張LP、兩片CD、及一片介紹的DVD,還有海報、照片,及一本介紹的精裝書,是值得推薦的一套超值專輯。

今天談一下爵士樂大師 Miles Davis(1926-1991),說到爵士樂壇,一定得提到他,但當要對Miles說點什麼,卻又是相當困難,他是個隨時顛覆自我,推崇即興爵士的爵士樂人,因此無法對他下一個定義或納入一個範疇。他誇越不同的樂派, 從 Bebop,Cool, Modal,Jazz Rock( Fusion )到80年代的實驗性電子音樂等,他都扮演關鍵性的要角。所合作過的樂手,幾乎都是當代的爵士巨擘,如最早的Charlie Parker,到John Coltrane、Sonny Rollins、Cannoball Adderley、Bill Evans及 Herbie Hancock等等。在Herbie 的「爵士春秋」中提到,對Miles來說,如果爵士演奏需要預演作彩排,那就不是爵士囉,他對爵士樂的觀點可見一班。傳世之作『Kind Of Blue』,為當代爵士樂最重要的錄音。說個題外話,Miles的小號演奏技巧並不那麼出色,常常會出槌,仔細聆聽他的演奏,經常可以聽到漏風的樂段,這或許跟他的即興堅持有很大的關聯,呵呵!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談發燒友,它的基本要求是愛樂人,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特點:一‧他本身就是玩樂器的人、二‧他是參與音響設計的人、最後當然就是致力於構建心目中完美音響的人。在這裡,我沒有把音響店家放在裡面,因為大部分的店家不是愛樂人,器材搭配是不是適當也不是他們關心的,他們的興趣是炒作市場,創造音響神話,以賺取最大利潤的商家,雖是如此,他們也提供了發燒友的不同選擇,畢竟這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基本市場結構。另一個重要的音響市場推手是那些默默耕耘的音響設計工作室,它們通常不以商業為目的,純粹是興趣,是他們提供了免費線路設計、音響理論、及零件的選擇,他們也是純理論的支持者,不支持神話,對流出耳油這樣的說法更嗤之以鼻,對理論無法說明的現象大致採取迷信的態度。最後一批是待宰的消費者,幾乎沒有一個玩家不經歷被宰的過程,差別在荷包失血大小而已,這有點跟買第一部車類似,在沒學好開車上路之前,對車子的一切想法,都是一種賭注,你永遠無法知道,怎樣的組合才是最適合的第一套音響?

「發燒友」就我的定義來說,指的是追求原音不妥協,堅持理想努力不懈的愛樂人,就這個定義來看,之前所談的Mark Levinson就是很好的解說範例。首先以音響設計觀點來看,他堅持最短及極簡的線路設計,因為任何所謂的調整線路都是對音質的一種汙染,因此這也意味著可以調整的東西很少,所以電子零件的特性幾乎決定了音響的特質,當然零件挑選與配對便成為必然的結果。另外任何一張CD或LP,錄音的成敗幾乎決定了這張CD或LP的價值,所謂的名盤通常指的是極為優異的錄音,而不是最佳的表演內涵,當然若能有幸結合此兩者,那便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盤囉。任何設計音響的人都想要讓原音重現,但錄音的結果真的是原音嗎?真是個大哉問?想必這是Mark Levinson投入錄音室的原因。任何樂器在演奏前都必須經過調音,以得到最正確的聲音,那錄音前後的比對真的相同嗎?這一系列問題的最前端-正確的聲音指的是甚麼?如果無法親自參與現場聆聽或演奏,那所謂的正確原音,終將成為無解之謎!

Mark Levinson的錄音室代表作「 Live Recordings at Red Rose Music Volum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