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今天談一下真正的古董 - LP,別想歪了,是 Long Play 黑膠唱片。以現代發燒友來說,一套好的LP訊源播放設備絕對是必須的,因為LP唱片是目前來看是最接近原音的訊源設備。LP本身就是類比的,所以不用經過任何訊號轉換;另外它的錄音設備也是類比的,尤其是直刻唱片,當歌手一邊唱歌,一邊作同步刻片,唱完就刻完囉,這張稱為母片,再由母片做壓片複製生產,中間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因此也最接近原音。70年代的謝爾德實驗室(Sheffield Lab),俗稱“喇叭花”公司,就是以LP直刻技術名震天下。就規格來看LP比不上CD,但就實際聆聽經驗,LP就強上許多,以一般經驗來說,LP聲音較圓潤豐富,可以提高聆聽樂趣。先撇開以前的舊LP不說,最近為追求原音,新的LP發燒片幾乎都是以直刻為號召,隨便一張LP也都是千元起跳,若碰上發燒古董名盤,上萬元的LP也不足為奇。以方便性來看,CD絕對是首選,但就聆聽c/p值來說,一套好的LP設備絕對是值得投資的-----待續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說了老半天,竟然忘了談談最重要的CD Player。但現在說這個也有點奇怪,因為它的中低價位產品早就停產了,現在要買一台正宗的CD Player,至少也要十幾萬,這對我們這些小老百姓來說,也只能看著流口水,那怎麼辦呢?有兩個辦法,買DVD/CD Player 或SACD/CD 兼容機。基本上這些機器都包含兩個部分-轉盤及DAC,轉盤負責讀取光碟上的數位資料,DAC則負責作數位類比轉換。DVD 及SACD/CD可以有相同的轉盤結構,但是讀寫頭是不相同的,它們所讀取的波長也不同,就轉盤部分來說,減少震動降低資料讀取損失是各家研發的重點,因此好的機器通常都很重,一台十幾公斤也就司空見慣,如果你的機器很輕,那壓個電話簿也就聊表心意囉;DAC對音質來說就很重要,好的機器對DAC的設計很講究,通常除了乾淨的聲音外,對聲音的詮釋,各家也不盡相同,因此考慮聲音的走向,還是要由整套搭配的觀點來做整體考量,應該會好些。

今天談一下一位女大提琴音樂家,Jacqueline Du Pre (杜普蕾)。出生於1945年,於1987年因多發性硬化症,結束了她42年天才般的生命。電影「狂戀大提琴」(Hilary and Jackie)簡單描素了她的一生。她的一生和近代的音樂史有著密切的關係,於1964一把史特拉底瓦里「大衛朵夫」開始陪伴她的演奏生涯,期間師承當代大提琴巨擘卡薩爾斯(Casals)及羅斯波多維奇(Rostropovich),若說要由音樂來了解一位音樂家,那協奏曲最能突顯她的音樂風格,音樂代表作當非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莫屬。她特有的拉弓手法、渾然忘我地融入音樂、自然不造作、帶著深沉莫名的憂傷,非常獨特的杜氏風格;她另一首德夫扎克的大提琴協奏曲,是這曲目不可不聽的經典錄音,呼應了她那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一貫的演奏風格,有人說她的音樂深邃難懂,由這兩首曲子,應該可以得到最佳的詮釋。


推薦專輯
珍愛杜普蕾 / 約翰.巴畢羅里、巴倫波因〈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英國室內樂團
The Very Best Of Jacqueline Du Pre 3CD
另外 You Tube有很多杜普蕾的珍貴影片可以作為參考。其他相關的大提琴大師如卡薩爾斯(Casals)、羅斯波多維奇(Rostropovich) 、及傅尼葉 (Pierre Fournier) 影片也相當多,可以作為欣賞比較。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補充:另外常見的還有XRCD及HDCD,基本上這兩者都是針對錄音技術的改良與提升,來提高CD的音質,即使如此,但都還是屬於PCM編碼的延伸應用,因此在一般傳統的CD player還是可以聽的,只是相對於SACD的DSD錄音,規格上還是有一段差距。此外還有一種DVD Audio,雖說同是DVD,但和傳統DVD Video的AC3或DTS錄音完全扯不上關係,因為規格上已經慢慢的被SACD所取代,所以這裡就不再多提囉。 如果覺得SACD太貴,還要另外添購SACD player,那還有一招可以試試,例如一張DVD現場音樂會,一般都採用AC3或是DTS錄音,這時候可以使用轉檔程式,例如DVD Audio Ripper,來擷取聲音,只是轉檔後,變成一個大檔,須自己在每一首曲子做切割,最後再燒成CD,我曾經比較過,這樣的錄音品質,也遠比一般CD好上許多,只是比較費功夫罷了。

除了當前的主流CD外,還有一種稱為SACD的產品(Super Audio CD)。就規格來看,在錄音技術上採用DSD編碼格式,而非傳統的PCM,取樣頻率高達2.8MHz,是傳統CD的64倍,動態高於120db與輸出訊號頻寬(高達100kHz)來看,比傳統的CD明顯優越許多,在很多聆聽比較上,音質上也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因此就Hi-end市場來看,SACD似乎成為傳統CD外,另一個崛起的主角。就SACD發片速度來看,除了原有舊錄音重新作DSD Re-mastering外,新產品更直接由DSD錄音,而省掉很多後置轉換的失真,音質更為出色,很多所謂的發燒片,慢慢也都有SACD的版本,只是售價偏高,一般的標價大都位於600~800之間,但一千多元的SACD也不足為奇,因此除了發燒片外,似乎也很難普及。這裡值得注意的是SACD採用DSD編碼,而傳統CD則採用PCM編碼,因此在機器上是不能互通,即使有所謂SACD Hybrid,由傳統CD player所讀到的訊號也是PCM,因此要享受真正SACD的樂趣,還是必須使用真正的SACD player或是DSD及PCM兼容機才行。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是電腦訊號。不論是筆記型或桌上型電腦,基本上音源若不是MP3就是CD唱片,處理這些音源信號的技術,早被IC晶片所取代,它的基本架構,包括DAC數位類比轉換,及耳機擴大線路等。為增加附加機能,很多產品還包括EQ等化器或預設的音場功能,更高檔的產品則包括5.1或7.1等環繞線路。電腦音響雖然功能如此強大,但依然無法被發燒友納入Hi-end的範疇,原因咧?音質不自然,及噪音無法控制,偏偏這兩點又是Hi-end音響所強調的。3C產品經常強調的是功能有多少,而不是功能表現有多好,一個完整的 function = feature + performance,feature指的有沒有,performance 則指的表現的好不好,提到3C產品,尤須注意 performance,在這裡指的是音質是不是自然?噪音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電腦通常噪音不是音源系統本身所產生,而是由電腦其它的雜訊串入因源系統,經過放大而變成躁音,當然這樣的聲音就難以入耳囉。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接著我們仔細來說明音響各個器材的基本設計觀點。首先從訊源來說明,所謂訊源就是指訊號來源,就Hi-end器材來說,這裡指的是 CD player或是SACD Player。當然,其它訊源還可以包括 ipod,MP3/MP4 player,手機及電腦音效卡等等。為什麼MP3無法列入 Hi-end器材?因為MP3經過壓縮,很多訊號的細節都被犧牲囉,剛好相反地,所謂的發燒器材都是在細節上斤斤計較,也在這裡分勝負,因此很多聽慣音響器材細節的發燒友,肯定受不了這些瘦瘦薄薄、沒有細節的音樂,除了方便性及檔案比較小等優勢外,幾乎沒有發燒友會喜歡這種音樂。但因為MP3/ipod的普及,逼使唱片商或是音響器材製造商都不敢忽略這個市場趨勢。幸好,目前的壓縮技術也大幅提升,壓縮比例也可以調整,可以在可接受的音質及檔案大小之間取得平衡;另外還有MP3還原補償技術的支援,再加上CD唱片錄音時,都對MP3的特質做了補償,因此讓MP3的聽覺享受也大為提高。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一對線就可以把聲音搞垮?當然沒這麼簡單,事實上,從訊源開始, CD/DVD player的DAC(數位類比轉換)就對訊號做處理了,第一層原音扭曲已經產生,經過到前極的訊號線,這是第二層,再由前極的訊號阻抗匹配及放大,第三層失真,由前極到後極又一次,由後極再做功率放大,這裡的影響更大囉,因為要推動喇叭,所以信號放大的倍數更大,一點點的信號雜音,在喇叭撥出來都會變成躁音,再經過喇叭線到喇叭,最後由喇叭發聲,看看,這樣有多少機會讓音樂失真?這裡所說的失真,並不一定是指聲音變差或難以入耳,它僅僅表示,對聲音的解釋各家音響器材製造商都有意見,他們利用獨特的聲音來製造產品差異,以爭取市場的認同,因此,所謂的高傳真音響,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整個音響市場是個大拼盤,重點不在於器材本身,而是那些拼湊的店家或消費者,到這哩,是否可以清楚了解音準的重要性?畢竟所謂的高傳真 - 音準只存在人的耳朵裡,也僅於此而已。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回到之前的問題,五十幾萬的音響可以把小提琴搞成鋼管般的長笛聲,哇真是太誇張囉,我問原因呀,他們說是前幾天剛換前極真空管的管子,還沒Run好,所以調子比較硬。說前極會改變音質,這也不足為奇,本來前極就是處理訊號,沒有聽過有所謂的監聽前極,所以前極不光是做阻抗匹配,多少帶有自家對聲音的詮釋成份,但說一支管子可以把聲音稿成這樣,這也太會掰囉。真正問題咧?乾淨的聲音是元兇,把乾淨搞過頭了,乾淨的電源是有幫助的,但不是絕對必要,真正的問題是線材和喇叭的匹配,尤其是Bi-Wire的搭配,更須特別注意。一般我們會用銀線來搭高音,這樣可以得到乾淨清晰的高音,但如果音響系統本身音色就已經偏高,或喇叭本身的高音表現本來就很好,這時如果再去加強高音,那結果肯定就跟這套系統一樣。這套音響體質算很好,因為要得到乾淨的聲音是比較難的,要改善這個問題,換一對銀銅交織的多蕊信號線或喇叭線就好囉,至於換哪一條線比較好?還是必須回到之前討論音準的原則去處理就可以囉。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今天找到的這一張,算是敝人在下我的第一張拉曼尼諾夫:
Van Cliburn
Tchaikovsky: Concerto No. 1,
Kiril Kondrashin, RCA Victor Orchestra
Rachmaninoff: Concerto No. 2
Fritz Reiner,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CA Red Seal
雖然是1958年的老錄音,但是錄音效果極佳,鋼琴那種清爽的共鳴琴聲,真的令人心曠神怡,不禁讓我聯想到交響情人夢裡面所用的鋼琴,全部都是Yamaha,連歐洲巴黎篇也不例外,本來也沒什好計較,不過Rachmaninoff 的八小節聽完,心就涼一半囉,也許是錄音不好,也許阿本不服輸的精神,也還想宣揚國威,也許......Mp3啦,音質差很多,呵呵


我手頭那一張有訪問錄音的CD找不到,不知道塞到哪兒囉,所以無法推薦,反正也聽不懂,就不要太計較,呵呵。這一張可以看看,和我那一張應該是差不多,不過是雙CD,雖然是老錄音,但都是經過Remastered (1989) ,音質不差,可以放心買啦

音樂時間到囉,今天談的是拉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第二號。交響情人夢裡的雙鋼琴版,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除了劇中男女主角外,雙鋼琴版平常也不容易聽到,算是新鮮吧。這首曲子開頭的八小節沉重又灰暗的和弦,由輕輕觸擊慢慢轉成沉重的敲打,這種幾近絕望的灰色調,一次又一次地把人們敲進了他那沉重黑暗的心靈。他在1899年開始著手創作這首曲子,之後就生病,直到1900之後才逐漸恢復,於1901年完成這首曲子,也因為如此,一般人認為這首曲子的灰色調性跟他的疾病脫離不了關係;但從整首曲子來看,其輝宏的氣勢,似乎又與他病癒的充沛創作慾息息相關。這首曲子另一個特殊的地方在於:這首曲目於1901年首演,自己親自彈奏參與演出,即獲得極大的成功,即時現在還可以聽到他本人所彈的錄音,他較早的錄音在1929年,由費城交響樂團,Stokowski所指揮的錄音, RCA出版,在這張專輯 Rachmaninoff plays Rachmaninoff 還收錄他的訪問,不過他用什麼語言來談,我完全聽不懂,不過應該是俄語吧,因為他是俄羅斯人,呵呵!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從以前到現在,談了那麼多有關音準的篇幅,為什麼呢?因為音準是音響的基礎,聲音準了,再談其他,或再做其它的加強,也會比較健康一些,而不只是一場金錢遊戲而已。曾經有個經驗,大約在7、8年前吧,朋友邀我去他家聽音響,他那一套,電源供應也是特別訂作的,使用的線材也是好幾萬一對的MIT(Music Interface Technologies),前後花掉50幾萬,聲音真的很乾淨,但是問題來囉,音準出問題囉,小提錢的琴聲在那一套的展現,像長笛尖銳的高音,帶著鋼管的硬調,聽起來真的很刺耳,很不舒服,聲音完全不對囉,更嚴重問題是他們不知道有問題,唉,音響店的老闆幫他配的,我說你們沒有聽過現場演奏嗎?答案不言而喻。你看,使用最乾淨的電源供應,最乾淨的線材,投入多少心血,結果換來的是一套聲音不準的音響,你說這樣是不是很冤?

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有了不錯的監聽耳機,也挑好了CD, 接著就是喇叭了,當然還是從監聽喇叭入手。個人建議,第一套音響不用花太多錢,但喇叭一定要是監聽喇叭,因為音響有太多要學習的東西囉,這有點像是第一部車的想法,第一部車,碰撞總是難免,它不一定要是名車,但決對要安全,以確保萬一不熟悉發生意外時,還能保護生命的安全;同樣地,第一套音響不一定要高級銘機,但決對要有監聽喇叭,以確保有正確的音準。監聽喇叭至少是專業喇叭製造公司所認定的聲音標準,若有錄音室也同時採用,那更可以確定是專業音樂人所認可的喇叭,這樣至少可以確保音準是沒問題的。監聽喇叭就是監聽喇叭,不是貴的就比較準,便宜的就不準,因此第一對監聽喇叭也不用花太多錢,但最好還是選擇有口碑的,這樣即使最後升級要脫手,也還能維持高檔的賣價,就像我的3/5A一樣,....嗚嗚嗚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有了監聽耳機,當然可以開始調校喇叭系統,但是該選用甚麼CD當調音基準呢?如果你會樂器,那這個問題比較小,例如鋼琴,一般都是從Yamaha 鋼琴開始,它的琴音聽慣了,突然有一天聽到史坦威(Steinway & Sons),那種特殊的共鳴琴音,那一定會像深刻。好在,現在錄音的CD鋼琴曲目,很容易找到這樣的史坦威錄音。經由現場聆聽經驗,來挑選適當的調校CD,這樣可以建構音準不錯的喇叭系統。此外,像義大利名琴史特拉底瓦里,也是另一個不錯的選擇。但為什麼是以上二者?第一,它們的琴聲特殊優美,容易留下深刻印象;再者,它們的錄音也容易取得。如果真的找不到史坦威鋼琴的錄音,那中孝介彈的就是史坦威,可以聽聽他的CD或DVD,在DVD中可以看到史坦威,還有海角七號的那場沙灘表演,那台也是史坦威,有機會可以再仔細看看,呵呵。


中孝介的推薦專輯 - 觸動心弦(NA TSU KA SHA)

上次談到的音準,說了老半天又回到人耳的主觀判斷,那萬一我不是金耳朵,而是木耳怎麼辦?所以呀,要借助監聽耳機,因為監聽耳機可以直接由CD輸出,不須透過擴大機的渲染,可以保持較客觀的聲音,而一般錄音室所採用的監聽耳機,則可以保證聲音並不會有太大的偏移或失真,所以囉,買監聽耳機應以一般錄音室所廣泛採用者為佳。若要成為真正的音響發燒友,而不是音響器材的布施功德主,通常這筆錢是不能省啦,況且即使很高檔的監聽耳機,大致也只萬元出頭,比起動輒幾十萬的喇叭,真是小巫見大巫。上次介紹那支AKG 240 studio,個人從使用到現在,作為監聽耳機,實在沒什好挑剔,而且不用耳擴,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它只要4,200 NTs,是個很好的選擇。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我們談了那麼多音準,那麼它是什意思?就訊號來說,可以由聲音的頻譜來看,理想來說,有什麼樣的訊號輸入,就該從喇叭產生相同的頻譜,這樣就叫做原音重現,所以咧,喇叭在設計的時候,就利用分音器來調整頻譜的曲線,直到出現理想的曲線為止。但在實際上的運作,連這麼中性的3/5A監聽喇叭,都有它自己的特別曲線,這也就是說,它聽起來像是中性的原音,但實際的頻譜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它修正了原有的頻譜曲線,讓耳朵聽起來像是原音,而不是客觀地反映訊號原音,因此真正的音準,還是得由耳朵來作主觀判別。這裡牽涉到音響的根本問題,你的耳朵決定了你的器材,問題是,每個人的耳朵都是不同的,對聲音的敏銳度也不一樣,對聲音的解讀也不相同,因此對耳朵的音準訓練,反而成為音響的最重要課題。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並不是所有的耳機都適合直接使用,尤其是錄音室所使用的高檔監聽耳機,因為是低效率的設計,很難推,通常都需要外接耳機擴大機。說到耳擴(耳機擴大機),基本上它還是屬於擴大機的一種形式,只是它是低功率的擴大機,用來推動低效率的耳機。用前後極的觀念來看,前極處理訊號,後極處理放大,因此這裡有一點值得注意,耳擴的設計包含訊號處理,多少有自己的音樂取向,因此在挑選耳擴的時候,還是必須跟耳機做一個搭配,搭配的時候,是否仍然維持音準?是否依然維持監聽的特質?這是最重要的考量。就我的觀點來看,監聽耳機就是要準,喇叭系統一定要爽,一但耳機失去準的基本要求,那談監聽耳機就沒有什意義囉。

圖為 AKG-K240 Studio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今天又是假日,該談點音樂囉。話說義大利的古琴 - 史特拉狄瓦里,它的輝煌歷史就不多說了,它的錄音亦如過江之鯽,今天談的是由十三把古琴所組成的音樂會,1987的實況錄音,包含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這張CD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季之外,還加上超快版的海頓「大提琴協奏曲」及舒伯特的「慢板與輪旋曲」。這張CD錄音真實反應義大利名琴的優雅琴聲,那種甜美,細膩,閃爍著光芒的琴音,這樣說你可能覺得太誇張,但是有機會的話,應該聽聽I Musici合奏團的現場演奏,他們使用的就是這些意大利古琴,招牌曲目還是四季,而且三不五時也會到台灣來逛逛,學了一點台灣話,這群可愛的老先生們,拉起四季,尤其是夏季及冬季,那種排山倒海氣勢,很難想像這只是八支小提琴的傑作,那種閃爍的音符,充滿整個音樂廳的經驗,將讓你永生難忘,原來這就是名琴呀........

這支不錯,好的監聽耳機 ---- AKG 240 Studio 實際售價4,200 NT ,早就停產囉,聽說這支是應台灣消費者的要求,重出江湖,再生產1000支,所以,賣完就沒囉,沒有才怪,呵呵。另外 AKG 240 MKII,這支要5,800 NT,但是個人不是很喜歡,感覺不太像是監聽耳機,音色也普普,真不知這MKII是幹嘛用的。說到耳機,耳機擴大機還要說說,但這是明天的話題。

昨晚被一位網友魯到沒時間寫東西,所以又開天窗囉,呵呵。言歸正傳,上次談到監聽喇叭,需要一支監聽耳機,有人說聽好的耳機就不用聽喇叭了,這真的是胡扯,這是兩碼子的事。聽耳機再怎麼好也沒辦法讓地板震動,也沒辦法讓心頭爽到喘不過氣來,所以呀,無論如何一定要弄個好的喇叭系統。但說到好,不是大聲就好,聲音大再加上Echo最適合唱歌,唱歌也最爽,但這不是我們討論的主題。好的喇叭,「準」是必備的要件,但要說準,前後級會影響聲音的清晰度及音樂走向,但線材卻是影響音色的大元兇,因此線材和器材的搭配甚為重要。但如何搭配才算準呢?它必須借助監聽監聽耳機,因此好的監聽耳機絕對是必要的....呵呵

萬一你的喇叭系統,聲音不爽又不準,但很大聲,那該怎麼辦?哈哈,這個是好東西,這個最適合唱歌,建議你唱卡拉OK就oK囉,只是千萬不要說,我對音響太熟了,光唱壞喇叭就有好幾對,哇,那聽到的人肯定要不支倒地,被三條線壓死囉............呵呵

既然一般的現代人都沒辦法爽,那準就肯定一定要的,好的監聽喇叭或耳機都好。Rogers 3/5A很好,聲音也不錯,但是很難推,如果你已經買了,那就知道有多難搞囉;如果沒有,那連想都不要想,省得麻煩。但如果還不死心,介紹你另一個牌子PMC,這個牌子的監聽喇叭不錯,有大有小,隨你的空間任意挑,小喇叭像PMC TB-2這個暢銷機種,也不貴訂價54,000。但問題還是來囉,要搞好鑑聽喇叭,你必須要有鑑聽耳朵,否則搭配的線材呀,擴大機呀,還是會弄得身心俱疲,萬一搭配下來的喇叭系統,聲音又不準,那就失去監聽的意義。因此這時候,監聽耳機就得派上場囉

談到鑑聽喇叭,有個東西還是要談一下 - 鑑聽耳機。這個玩意肯定要買的,耳機所產生的傳真度,要比喇叭好太多了,只要花幾千元就能買到相當好的耳機;但同樣的水準,喇叭系統可能就要花上幾十萬,就C/P值來看,沒有理由不買一副好的監聽耳機。上次談過的準跟爽的問題,聽耳機肯定不會爽,除非真的沒有好喇叭,但要真爽還是要有大喇叭,3/5A這種小喇叭是不夠看的,至少也要有十二吋低音單體的喇叭才算的上,但問題來囉,大喇叭需要的空間要很大,像早期那個B&W 801我就只能看著流口水,一般的客廳根本是不夠的,小房間更不用說了,所以在這種空間限制下,一般人肯定很難爽啦,所以囉,弄個小喇叭過乾癮也爽,因此囉,弄找個像樣的真空管機-例如300B,在加上書架式的喇叭,這樣就可以開始說出一大堆音響經來,但問題還是一樣,還是沒辦法爽呀.....呵呵

圖為 B&W 801 Matrix II

繼續我們的鑑聽喇叭,鑑聽喇叭的設計要求在於準,而非爽,要設計出比3/5A「好聽」的喇叭也非難事,挑一個好的單體,調整分音器,配上適當的箱體,再加上對聲音的一點天份就搞定了,呵呵。就設計的觀點來看,3/5A的問題不少,不搭配的箱體尺寸(對5"的單體來說,太小囉),僅重視人聲的頻段,而非全頻段的設計,是屬於廣播用的監聽喇叭。密閉式、低效率的喇叭設計,僅僅想去除喇叭振膜的多餘震波,這一切一切的努力,僅是為了音準而已,但光這一點,就讓它成為喇叭界的傳奇。聽鑑聽喇叭,可以讓我們得以品嚐某些原音,但總少了一點爽的火花,心中總帶有一些「少了什麼」的遺憾,因此喇叭設計的取捨,「準」或「爽」?

前幾天看日劇交響情人夢,其中Brahms的第一號交響曲一再地被引用,這首曲子寫了二十年,很難熬的二十年,呵呵,這位苦情的音樂家,一生的最愛給了舒曼的妻子,大他十四歲的克拉拉,終身不婚;一生的音樂,獻給了貝多芬,為了擺脫貝多芬,為了達到和貝多芬的相同高度,好幾年的時間寫不出東西,最後,他用生命換來最後的勝利,如同第一交響曲般的架構,小調開始→奮鬥→得勝以C大調終結,這樣的結構剛好和劇中主角的奮鬥不謀而合,因此這個曲目在劇中一再出現,也就不難理解。

就3/5A來說,雖沒有聽較多其它廠牌的3/5A,但Rogers 3/5A個人非常欣賞,原因不在於優美的音色,而是在於它是鑑聽喇叭。鑑聽喇叭主要能真實反應原音,中性而不帶渲染,它的人聲/弦樂表現是大家所激賞的,一些喇叭設計公司,還把3/5A當成標準聲音,因此就這個鑑聽喇叭來說,無論你家有多好的喇叭,可以擺上一對3/5A,那肯定美事一樁,當然還是Rogers 3/5A 15歐姆版,這個稱得上是真正的監聽喇叭。

3/5A 就是這一對,呵呵,聽說全球不同廠牌的3/5A到目前為止總共賣了六十萬對,算是喇叭的傳奇。關於它有太多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說他的聲音不怎麼樣,也有人說隨便找都可以找到比他更好聽的聲音。不錯,個人覺得就聽爽來說,真的不需要努力去擁有它,因為它不好推,很難搞,要弄到好聽,還要買多貴它好多倍的擴大機及線材來推,真是不合邏輯,但是它絕對值得擁有......待續

一切都是從Rogers 3/5A 開始,十幾年前一對只要12,000NTs,上揚買的,它陪伴我十幾年的時間,直到換了Spender G1000, 最後以8,000元的賤價被騙走了,當時的二手行情是30,000 NTs,想起來真是遺憾呀 Rogers 15歐姆版本,真正的鑑聽喇叭,誰會想到一對喇叭聽了十幾年,還可以倍數賣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