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上一講說到發燒唱片的數位修正,基本上它是屬於人工添加的方式,因此引發另一個話題,既然發燒唱片的預期音質可以用人工製造出來,那麼發燒音響是否也可以如法泡製?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訊號的探討。傳統的音響,對於訊號處理全部仰賴前級的設計,而前級的設計也是來自EQ的概念 - Equalizer(EQ)等化器。利用EQ的方式,創造出一個較為平順的頻率響應,以此來滿足不同喇叭的特性曲線。但EQ的設計,基本上是屬於減法的設計,削去突波,或修正曲線來讓曲線更為平順,因此不管曲線如何,在這一層已經削去不少信號,這已經算是data lose的一種形式。反之,若採用加法的設計是否可行?加法基本上是做人工添加,因此也算是一種失真的設計,但若發燒唱片的程式修正可以被接受,那音響的人工添加有何不可?只要最後的音質效果能符合發燒友對音質的期待,有何不可?

說到這裡,突然想到以前做液晶電視時代的一個有趣例子,早期的液晶電視設計,畫質問題很多,那時有一家公司 Faroudja 設計出一種叫做Faroudja DCDi的晶片,這個晶片,利用運算的方式,修正了影片畫面的邊緣鋸齒現象,因此我們是否可以利用同樣的方式來修正Audio訊號的缺失?我們可以先定義一組標準訊號 - 例如發燒友所期待的訊號 - 厚實、細節、層次、音質等等,當訊號經過這個晶片處理時,會和標準訊號做比對,做適當的修正,然後再輸出,如果前極擴大機也具備這樣的晶片,那是否意味著一顆晶片就可以輕易地取代百萬音響?這樣的想法在類比時代,根本是一種空想,但在數位時代,卻變的輕而易舉。殷鑒不遠,Leica或Zeiss最有名的是他們銳利的鏡頭,動輒數萬元的鏡頭,但在數位時代一個指令 - Sharpness就可以輕易取得清晰的畫面;一顆DCDi 晶片,也可以輕易取得50,000美元專業器材的同樣效果。因此,除了做EQ音效處理的晶片外,是否也可以加入發燒音質的特性晶片呢?像這樣,所謂的百萬音響變成一顆晶片.....呵呵,真不知是福是禍?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搖擺蓋西文(SACD版) The Bassface Swing Trio Plays Gershwin,這張老虎魚直刻唱片的代表作。德國的貝斯臉搖擺三重奏,他們以極佳的默契與創意演出六首蓋希文名曲。這次錄音使用了義大利名廠法奇歐理(Fazioli)的F228型鋼琴,這款鋼琴的響板是由與史特拉第瓦利小提琴琴身相同的義大利紅松木,音質充滿華麗貴氣,現場效果十足,演奏流暢,一氣喝成,演奏水準相當高,值得收藏的一張專輯。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今天再介紹一家發燒唱片公司-老虎魚(Stockfisch),介紹這麼多發燒唱片公司並不意味著個人特喜歡發燒片。以前說過,若演奏水平不好,即使現場演奏聽起來也是索然無味,更何況是錄音咧?所以談發燒片真正的目的在於了解唱片公司對音樂的解釋態度。追求高傳真錄音當然是每個演奏家的希望,但是高傳真錄音真的等同現場演奏?這個問題,可以從老虎魚這家唱片公司得到一些線索。

這家公司以民謠起家,當然一開始就相當注重錄音效果,除此之外,不惜重資,簽下許多重量級的藝人,旗下樂手個個能寫、能唱、能彈,這是他們引以為傲的無形資產。談到錄音技術,依然沿用類比唱片直刻技術,但特別的是,在前面幾道錄音工程全部採用類比訊號,直到最後成品階段才轉數位訊號,同一組類比訊號同時分別轉換成DSD的SACD訊號,及PCM的CD訊號,因此就訊號來說,不論唱片,CD或SACD,均只經過一道訊號轉換程序,當然大大降低訊號的損失。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有一套自家的訊號轉換程式,任何訊號經果這個程式修正之後,產生了更密實,更厚的聲音,這倒符合發燒友的聲音期待,也因此形成這家唱片公司的聲音特色,也因此,連其他唱片公司的錄音,例如之前介紹的大陸瑞明,後製作時也會要求他們來跑一下程式,藉此產生發燒的聲音,呵呵。到此,我們對發燒唱片是否有點體悟?早期的發燒唱片,靠的是錄音室及麥克風等錄音技術;最近的發燒錄音,則更增加了數位程式修正,這有點像是用數位相機拍了照片後,再用Photoshop來修改類似,因此不難了解,是誰在跑程式決定了最後的錄音質感,如同Photoshop很多人都會用,但只有出色的設計師,才能弄出出色的成品。因此,當我們從網路下載一張出色的照片時,是要說攝影師厲害呢?還是Photoshop調的好呢?還是依然堅持天然耶尚好,不要任何添加物。這真是的大哉問,就音響來說,它是主觀

的,好聽,音響表現佳就是好東西,但若說是高傳真Hi-Fi,恐怕值得再推敲。高傳真的意思就是接近事實,但現實的黃昏,不會有色溫偏色問題,因此少有金黃色的天空,所以咧,我們的態度,決定了發燒片的定義,但無論是天然的真實,還是加工過的亮麗,它最終的成品都必須是美的,也只有如此,才值得我們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