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上一講說到發燒唱片的數位修正,基本上它是屬於人工添加的方式,因此引發另一個話題,既然發燒唱片的預期音質可以用人工製造出來,那麼發燒音響是否也可以如法泡製?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訊號的探討。傳統的音響,對於訊號處理全部仰賴前級的設計,而前級的設計也是來自EQ的概念 - Equalizer(EQ)等化器。利用EQ的方式,創造出一個較為平順的頻率響應,以此來滿足不同喇叭的特性曲線。但EQ的設計,基本上是屬於減法的設計,削去突波,或修正曲線來讓曲線更為平順,因此不管曲線如何,在這一層已經削去不少信號,這已經算是data lose的一種形式。反之,若採用加法的設計是否可行?加法基本上是做人工添加,因此也算是一種失真的設計,但若發燒唱片的程式修正可以被接受,那音響的人工添加有何不可?只要最後的音質效果能符合發燒友對音質的期待,有何不可?

說到這裡,突然想到以前做液晶電視時代的一個有趣例子,早期的液晶電視設計,畫質問題很多,那時有一家公司 Faroudja 設計出一種叫做Faroudja DCDi的晶片,這個晶片,利用運算的方式,修正了影片畫面的邊緣鋸齒現象,因此我們是否可以利用同樣的方式來修正Audio訊號的缺失?我們可以先定義一組標準訊號 - 例如發燒友所期待的訊號 - 厚實、細節、層次、音質等等,當訊號經過這個晶片處理時,會和標準訊號做比對,做適當的修正,然後再輸出,如果前極擴大機也具備這樣的晶片,那是否意味著一顆晶片就可以輕易地取代百萬音響?這樣的想法在類比時代,根本是一種空想,但在數位時代,卻變的輕而易舉。殷鑒不遠,Leica或Zeiss最有名的是他們銳利的鏡頭,動輒數萬元的鏡頭,但在數位時代一個指令 - Sharpness就可以輕易取得清晰的畫面;一顆DCDi 晶片,也可以輕易取得50,000美元專業器材的同樣效果。因此,除了做EQ音效處理的晶片外,是否也可以加入發燒音質的特性晶片呢?像這樣,所謂的百萬音響變成一顆晶片.....呵呵,真不知是福是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