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今天開始說說喇叭的設計。說到喇叭設計這個專題,這裡不會太深入技術上的討論,反而在探討一個好的喇叭設計指的是什麼?當然以前談過音準的重要性,但除了音準外還有哪些要點?要真正了解喇叭,技術上還是有幾樣事情要下功夫的:單體(speaker driver)一直都是喇叭的靈魂,也可以直接說單體是塑造喇叭個性的主要元素,當我們說這支喇叭適合聽古典音樂,那支適合聽搖滾音樂,其實我們是在挑喇叭單體的特質。第二個要素是分音器(crossover),喇叭為追求較佳的頻率響應,通常由兩個到三個單體所組成的二音路或三音路喇叭,但因為每個單體特性不同,頻率響應也不一樣,所以必須由分音器做適度的調整,讓整個喇叭產生良好的頻率響應,最後就是音箱(cabinet),由音箱的設計方式,來改變聲音的特性。之前討論過的PMC喇叭,他們著名的ATL(Advanced Transmission Line)技術,就是利用音箱來產生更好或更低的音頻。

對設計喇叭有興趣的人來說,技術理論是必須的,但有幾樣東西對如何設計出好的喇叭是有幫助的。目前台灣的喇叭設計,基本上是參照幾個著名喇叭的基本架構來作發揮;更有甚者,還有利用網站號招,買一對原廠喇叭,然後拆囉,在尺寸上,單體的選購,全部照抄,一樣複製一二十對,但這種山寨版的聲音真的會和原廠一樣嗎?我想任何知道如何設計喇叭的人,都不會支持這樣的想法。撇開道德考量不說,就技術上來看是有很大的虞慮。台灣人不是不會設計喇叭,而是不會設計好的喇叭?也就是說無法很清楚知道什麼是好的喇叭,所以當山寨版喇叭完成時,聲音到底對不對,可能無法很清楚的下判斷。再者就施工來說,一個簡單的MDF板接合處,只要一點點的裂縫都會產生異音,很多二手喇叭都有這個問題因為時間久囉,木板因熱漲冷縮在接合處便裂開產生裂縫,但這個問題若沒有用頻率掃描來做測試,一般是聽不出來,一但真正清楚這個問題,就會知道這個問題有多嚴重。再者就是外觀貼皮及組裝的問題,若貼塑膠皮,那整支喇叭的質感就不值得一看,但若是貼木皮,那真是個大問題,小喇叭要找整塊木皮比較簡單,但大喇巴就必須依靠拼貼技術才行,貼皮對大R角也是一大戰,最後還有烤漆問題,這些都是需要有經驗的加工團隊才能勝任,那山寨版的團隊有這樣的技術嗎?這裡雖然挑戰山寨版喇叭的想法,但也間接點出喇叭製作的技術要點。

言歸正傳,談到設計喇叭,還是要回到BBC 3/5A這對喇叭上,有必要認真去了解這對喇叭,這裡說的是BBC,而不是Rogers 或Harbeth,因為我們這裡談的是技術,而不是喇叭。這支喇叭是歷史上銷售最佳的一對傳奇喇叭,被研究最多,被討論也最多,尤其技術上的秘密資料,也很容易輕鬆取得,還有學術期刊,專論,從單體、分音器、到音箱的專題討論幾乎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從這裡開始,我相信對喇叭會有一定的基礎認識,至少可以知道如何入門,如何切入。另外還有兩家喇叭製造公司是一定要認識的:第一家是丹麥的Dynaudio,再則是英國的PMC,前者是以單體設計出名的,後者是以音箱設計出名的,而這兩者剛好是我們談喇叭設計的主軸。本次喇叭設計也會依照這樣的要點來討論。至於其他的喇叭公司像B&W鸚鵡螺,Martin Logan靜電喇叭,還有Avantgarde的號角喇叭,因為他們不同的發聲特質,我們也會分別做討論。另外,談喇叭設計難免要一些DIY一下,所以也會適度加入木工的加工技術討論,至於喇叭測試或聆聽擺位,則列入最後的說明主題。關於喇叭設計,大致內容就這樣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