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真空管擴大機的迷失

擴大機在組合音響裡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主要的功能為處理訊號及匹配、及訊號放大。若分離這兩個功能為獨立單元,則可分別稱為前級擴大機及後級擴大機。前級擴大機主要處理訊號,將不同的輸入訊源放大調整至相等的輸出電平,所以維持原訊號的準確性則為基本要求,另外功能則將原訊號修整成令人舒適悅耳的訊號,則為各廠家競爭的要點所在,當然還是以不破壞原訊號,或將失真降至最低為前提,也就是說,不管前級聲音如何好聽,總不能偏離高傳真的基本原則,在這個要求下,真空管擴大機可說佔盡了優勢,真空管的音色早有口碑,溫暖甜美的聲音,再搭配美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呀,至今依然為眾多音響迷所喜愛!


一般來說,真空管機在中頻部分是有些優勢的,當然這跟它的發展歷史有關。早期通訊設備當然著重於人聲的中頻,因此管機多多少少還是要補強低頻與高頻的不足;另外管機的一個優勢就是其輸出阻抗與喇叭成正比,由於輸出阻抗相近,不會產生任何嚴重訊號音質耗損,相對地,音質的傳真程度提高很多,聲音當然較好聽;當然管機相對於晶體機也是其缺點,列如產生的泛音對中頻有顯著的增益影響,讓人聲有被放大的錯覺,感覺上真空管的人聲好像特別好聽,雖然如此,但這泛音也影響其它音域的解析度,所以聽起來好像有模糊的感覺;再則速度感也較差,一些快節奏的音樂,如搖滾或快節奏的弦樂,聽起來會拖,相對節奏速度感就差很多,這也就是為什麼管機大都以爵士樂(人聲較佳+速度較慢)作為展示音樂的原因!


管機的聲音到底有多好聽,沒人知道,不同的真空管子就有不同的聲音,因此換管子試聲音是必要的過程,也因為這樣,在挑管機時,就應該要注意管子的編號,這些編號的管子貨源是否充足,是否為大眾化的管子?另外也不要迷信所謂高價的名管,沒有所謂最好的管子,只有和管機本身搭配適不適合,及聲音對不對味而已;當然,因為每支管子的特性多少有差異,所以選購任何管子,也必須是經過篩選配對的!最後針對換管的問題,可以選擇專門賣管子的廠商來配對,他們貨源多,可以把管機直接帶過去, 當場試,試對囉再購買,這樣可以省去很多試管子的學習成本!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如何簡易調整音響空間?

關於如何簡易調整音響空間:很多人以為音響空間需要請專人來調挍,但事實不是這樣,這裡談一種簡單的方式,如何利用音響測試片裡附的『測試訊號20Hz~22KHZ正弦波掃頻』樂段來作測試。聽到這樣的名稱好像很專業,但其實它只是一種由極低頻連續變化到超高頻的連續輸出樂段,很多人聽到這個覺得很吵就直接略過,但這是非常好用的工具,如果你有示波器,可以量出在幾秒時對應的是多少Hz頻率,這樣隨著樂段的播放,我們可以得知,在頻率多少時有什問題?


接著談實際應用,當整套音響都定位囉,若總覺得音響空間轟嗡響的,不知哪裡起頻率共振,也不知如何下手,這時候『測試訊號20Hz~22KHZ正弦波掃頻』樂段就非常好用!先忍耐一下用心聽完一遍,其實多聽幾遍就習慣,就不覺得吵,然後聽聽在幾秒的時候,突然變大聲,然後又恢復,接著又會有一陣比較大聲一些的聲音出現,如果你查看頻率對照表,你會發現,它是倍頻的,例如在80Hz突然變大聲,那表示這音響空間在80Hz會起共振,接著倍頻會陸續出現大聲,即在160Hz、240Hz都會變大聲,只是影響越來越小,這樣就很簡單可以找出問題!


問題找到,開始講解決的辦法:一樣播同樣的曲子,找個粗一點的干擾物,圓柱形的比較好,先在四個牆角擺擺看,再聽聽看看,原來大聲的地方是否消失囉,慢慢找,直到所有變大聲的部份都不再出現,或減弱許多,這樣就簡單的解決空間共振的問題;另外可以用吸音板(或自製的保麗龍板貼棉花團),在牆面找反射的共振牆面,透過這樣的搜尋,我們可以發現音響空間的問題點,然後在共振的牆角可以擺盆花及花架,在共振的牆面,可以掛上自製美化的吸音板,例如在錶好的木板上,貼上一堆CD包裝盒,利用高高低低的組合,自製美美的吸音板,這個CD盒的排列方式,也可以參考音樂廳或很多公共空間如機場的天花板,這些都有降低空間噪音的設計!這樣很簡單就解決音響空間的聲音共振問題!


『測試訊號20Hz~22KHZ正弦波掃頻』樂段還有一個相當好用的用途,它可以用來檢驗喇叭,尤其是老喇叭或二手喇叭。先分開左右聲道,分別測試,只要任何一支喇叭有問題,它會在出問題的頻段出現很吵的異音,那就表示喇叭裡面的音箱裂開囉!還有,如果是多音路的喇叭,利用這曲段,也可以簡單找到分頻點,還可以檢驗分頻點附近音域的處理是否平順,也可以測試每個單體的表現好壞,由這樣來作為挑選喇叭,或用喇叭線來調整補強喇叭的參考,這樂段好處太多,只要耐心聽幾次,就會愛上它的,呵呵!


一般人都認為人類可以聽到20Hz~20KHz的聲音,其實在音響的實際測試上,聽到20Hz~30Hz的低頻是沒問題的,因為這音頻能量可以震動身體,讓身體可以直接感受到;但高頻的話,超過16KHz大概就聽不到囉,剩下的純粹是感覺爽不爽的問題,一般來說若喇叭可以還原出較高頻的聲音,聽起來確實會比較爽,雖然我們聽不到,這感受是真實存在的,請勿忽略!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平原綾香

唱波妞的小朋友-大橋望美

今年算是認識宮崎駿的20週年(但這兩位老先生合作有25年囉,我算後知後覺),介紹一下一張現場專輯-久石讓 in 武道館,之前只有DVD版,現在咧,連Blu-ray也都可以買到囉。撇開宮崎駿&久石讓這兩個超級組合不說,光是動員上千人的音樂會恐怕也很稀有,印像中好像只有Pink Floyd的" Wall-Berlin 1990"的露天音樂會有這樣的規模,那場音樂會有25萬的觀眾,誇張的讓舞台上的高牆在觀眾吶喊下倒榻,但這張不是本文的主題,有機會下次介紹。久石讓這場音樂會動員近八百人的合唱團,樂隊超過300人,連同交響樂團,整個表演人數將近1200人,光這樣的編制,再加上宮崎駿的動畫及久石讓的音樂,難道能不心動嗎?

關於這張專輯的內容,網路上一拖拉庫,有興趣的自己找,在此就不再贅言。真正令人感動的是這兩位老先生的25年合作友誼,是宮崎駿給了久石讓機會,而久石讓也回饋了一輩子最好的時光給了宮崎駿的動畫,但能有這樣的一次機會,親自上台指揮自己一輩子最得意的作品,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呀;現場宮崎駿親自獻花,算是對久石讓表達無言由衷的感激,這是多麼令人動容的一刻,太溫馨囉!除了久石讓老先生親自彈奏的史坦威鋼琴,這次的交響樂團編制特別大,光弦樂就佔據了整個前台,後段是龐大的管樂,光法國號就有七八支,後段是打擊樂,除了定音鼓外,連大鼓都搬上來囉,最後面是整個合唱團,再配合宮崎駿的動畫投影大畫面,這不感動都很難!

就電影配樂來說,久石讓老先生算是相當細膩的作曲家囉,充分地應用了樂器的特性及彈奏效果,適切地傳達了戲劇效果,編曲幾乎網羅了所能想到的樂器,即使在龐大的樂團演奏樂段,還是可以聽到很細微的三角鐵或鐘琴的點綴,旋律則保持一貫的美感,尤其在宮崎駿的動畫中採用很多小孩子的劇情,這需要單純的童真,才寫的出像「崖上的波妞」這樣單純的曲子,想必久石讓老先生也是一位懷有童真夢想的老玩童吧!整張專輯最吸引人的應該是大橋小朋友超可愛的表演吧,但個人卻特別喜歡平原綾香的演唱,她那種專注的演唱方式,伴隨特別大聲的呼吸聲,真說不出哪裡好,只覺得聽起來舒服,呵呵!

今天讀了一篇關於錄音的文章,是瑞銘唱片的錄音師,也是北京中央電視台的錄音師李小沛,拜讀之後,對錄音的概念總算有一些長進。基本上李小沛的錄音是採用分段路音,也就是每一個種樂器都單獨錄音,最後在後

製的時候再混搭起來,若以這樣的觀念來錄音,這有點像是繪畫的方式,每一段錄音都像是一種顏色,調整每一種顏色的明暗深淺,最後組成一張圖畫,這裡的主角不是顏料,不是演奏者,而是後製,後製決定了一張唱片的屬性。

李小沛的主要錄音手法-盡可能保留所有的聲音細節。他通常會在他們專屬的480平方米的大空間錄音室錄音,即使是單一樂器,也是如此,這樣的目的主要除了錄製樂器本身的聲音外,還保留空間的殘響;有時候為了樂器的定位,也會利用隔板來避免樂器聲音互相干擾。當這些分段錄音完成後,接著就是做修剪級組合的工作,若不需要太多細節,就直接做修剪;若不需要空間殘響,也可以調整,總之整首曲子,基本上是調配出來的,當主要樂器就位後,其他配合樂器就跟著作調整修剪,這樣跟插花的精神又有點類似囉,曲子的最後呈現,也許不是單單演奏者的樂曲解釋,而是包含後製錄音師的個人想法,呵呵!

這樣的觀點當然完全出自錄音師的立場,但就音樂的觀點來看,一個優秀音樂家的演奏觀點真的適合由錄音師隨意修改?四重奏的合奏曲目,真的可以由分開個別錄音來取代?真是大哉問!他的錄音唱片我聽了幾張,錄音卻實有過人之處,在江南絲竹的曲目方面,這種小編製確實可以「製造」出某種意境,但對於較大的編制曲目,控制就不是很理想,畢竟錄音師是無法和專業的指揮相提並論,難道錄音師也可以兼指揮?一個樂團少了指揮,你說下場會如何呢?這樣的錄音方式,對發燒友來說,聽起來或許很爽,但就音樂闡述來說,尚有很多保留的空間!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今天開始說說喇叭的設計。說到喇叭設計這個專題,這裡不會太深入技術上的討論,反而在探討一個好的喇叭設計指的是什麼?當然以前談過音準的重要性,但除了音準外還有哪些要點?要真正了解喇叭,技術上還是有幾樣事情要下功夫的:單體(speaker driver)一直都是喇叭的靈魂,也可以直接說單體是塑造喇叭個性的主要元素,當我們說這支喇叭適合聽古典音樂,那支適合聽搖滾音樂,其實我們是在挑喇叭單體的特質。第二個要素是分音器(crossover),喇叭為追求較佳的頻率響應,通常由兩個到三個單體所組成的二音路或三音路喇叭,但因為每個單體特性不同,頻率響應也不一樣,所以必須由分音器做適度的調整,讓整個喇叭產生良好的頻率響應,最後就是音箱(cabinet),由音箱的設計方式,來改變聲音的特性。之前討論過的PMC喇叭,他們著名的ATL(Advanced Transmission Line)技術,就是利用音箱來產生更好或更低的音頻。

對設計喇叭有興趣的人來說,技術理論是必須的,但有幾樣東西對如何設計出好的喇叭是有幫助的。目前台灣的喇叭設計,基本上是參照幾個著名喇叭的基本架構來作發揮;更有甚者,還有利用網站號招,買一對原廠喇叭,然後拆囉,在尺寸上,單體的選購,全部照抄,一樣複製一二十對,但這種山寨版的聲音真的會和原廠一樣嗎?我想任何知道如何設計喇叭的人,都不會支持這樣的想法。撇開道德考量不說,就技術上來看是有很大的虞慮。台灣人不是不會設計喇叭,而是不會設計好的喇叭?也就是說無法很清楚知道什麼是好的喇叭,所以當山寨版喇叭完成時,聲音到底對不對,可能無法很清楚的下判斷。再者就施工來說,一個簡單的MDF板接合處,只要一點點的裂縫都會產生異音,很多二手喇叭都有這個問題因為時間久囉,木板因熱漲冷縮在接合處便裂開產生裂縫,但這個問題若沒有用頻率掃描來做測試,一般是聽不出來,一但真正清楚這個問題,就會知道這個問題有多嚴重。再者就是外觀貼皮及組裝的問題,若貼塑膠皮,那整支喇叭的質感就不值得一看,但若是貼木皮,那真是個大問題,小喇叭要找整塊木皮比較簡單,但大喇巴就必須依靠拼貼技術才行,貼皮對大R角也是一大戰,最後還有烤漆問題,這些都是需要有經驗的加工團隊才能勝任,那山寨版的團隊有這樣的技術嗎?這裡雖然挑戰山寨版喇叭的想法,但也間接點出喇叭製作的技術要點。

言歸正傳,談到設計喇叭,還是要回到BBC 3/5A這對喇叭上,有必要認真去了解這對喇叭,這裡說的是BBC,而不是Rogers 或Harbeth,因為我們這裡談的是技術,而不是喇叭。這支喇叭是歷史上銷售最佳的一對傳奇喇叭,被研究最多,被討論也最多,尤其技術上的秘密資料,也很容易輕鬆取得,還有學術期刊,專論,從單體、分音器、到音箱的專題討論幾乎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從這裡開始,我相信對喇叭會有一定的基礎認識,至少可以知道如何入門,如何切入。另外還有兩家喇叭製造公司是一定要認識的:第一家是丹麥的Dynaudio,再則是英國的PMC,前者是以單體設計出名的,後者是以音箱設計出名的,而這兩者剛好是我們談喇叭設計的主軸。本次喇叭設計也會依照這樣的要點來討論。至於其他的喇叭公司像B&W鸚鵡螺,Martin Logan靜電喇叭,還有Avantgarde的號角喇叭,因為他們不同的發聲特質,我們也會分別做討論。另外,談喇叭設計難免要一些DIY一下,所以也會適度加入木工的加工技術討論,至於喇叭測試或聆聽擺位,則列入最後的說明主題。關於喇叭設計,大致內容就這樣囉。